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6條問題測大腸息肉風險

大腸癌是少數能早期檢測及預防的癌症,但本港每年仍有約四千宗大腸癌新症及一千六百宗大腸癌引致的死亡個案,未來數年更有可能逐步超越肺癌,成為頭號最常 見癌症。為加強市民在未有徵狀前定期檢測的意識,中文大學研發了由六條問題組成的大腸息肉預測指數,能準確界定市民患大腸息肉的風險程度。中大率先替二千 多名市民進行測試,發現當中十名市民在全無徵狀下確診大腸癌。被界定為高風險的市民,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有腺瘤或早期癌病變的風險,較一般風險人士高五點七 倍。

未變癌可完全清除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總監陳家亮指出,公立醫院現時只替大便出血、突然消瘦等病徵的病人,提供大腸癌檢查,但不會為沒有病徵者測試,「好 多高危人士就係因為公立醫院冇得做,去私家做費用昂貴,加上心存僥倖,覺得自己唔會患大腸癌,所以遲遲都唔檢查。」他解釋,大腸癌由息肉演變成後期腺瘤、 早期癌病變及癌症需時很長,「由芝麻咁細粒息肉,演變成癌症,要超過十年時間,只要變成癌症之前發現,就可以完全清除佢。」


中大○八至一○年招募了二千六百零九名沒有大腸癌徵狀的市民進行問卷調查,詢問其性別、年齡、直系親屬曾否患腸癌、有否吸煙、糖尿病及是否過重共六條問題,以計算大腸息肉預測指數,屬於一般、中度或高度風險。結果發現有十人患腸癌,需要做手術切除部分大腸,甚至要化療。

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總監蔡錦輝指,被界定為中度風險的一千五百卅六人,有四成四人發現有大腸息肉;至於一般風險人士,都有三成有大腸息肉。該中心顧問醫生黃至生建議,高度風險人士應進行大腸鏡檢查,中度風險者應與醫生商量合適檢查方法,一般風險者亦應每年進行大便隱血測試。

年屆六十歲、吸煙超過四十年的伍先生,參與中大的大腸息肉預測評估,被界定為高度風險人士,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有兩粒息肉,其中一粒更是早期癌病變。清除息肉後至今已康復,仍需定期檢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